2024年艺考改革将摄影专业从艺术类中进行了调整,将其归为美术与设计类。就是说摄影艺考现在需要先参加美术类统考,合格后才能参加相应院校的校考。
美术统考主要考察绘画基础、造型及色彩运用等能力,这对于摄影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。不过也不用太担心,老师并不是很在意学生的美术能力,而是想要通过画面看到学生的「影像思维」。那么摄影艺考生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美术基础才可以呢?下面小编就带大家去了解一下~
1、基本构图法则
三分法:这是摄影构图中最基础也最常用的法则。将画面用两条竖线和两条横线分割成九宫格,把拍摄主体放置在四条分割线的交叉点或者分割线上,这样能让画面更加平衡和吸引人。例如拍摄风景中的一棵孤树,把树放在九宫格的交叉点上,能使其成为视觉焦点。
黄金分割:它的比例约为 1:0.618,和三分法类似,但更具精确性。在拍摄建筑、人物等多种题材时,按照黄金分割比例安排主体位置,可以营造出自然、和谐的美感。比如在拍摄人物全身像时,人物的身体位置可以按照黄金分割比例来布局。
对称构图:以画面中心轴为基准,左右或上下两侧的元素完全相同或相似。常用于拍摄建筑、倒影等,能够体现出稳定、庄重的感觉。例如平静湖面上的倒影与景物对称,拍摄出来的画面就很有形式美感。
框架构图:利用前景中的物体形成框架,将主体框在其中。可以是窗户、门框等,这种构图能增强画面的层次感和深度感,引导观众的视线聚焦在主体上。比如透过古老建筑的窗户拍摄远处的风景。
2、高级构图技巧
引导线构图:利用线条引导观众的视线,线条可以是实际的线条,如道路、河流,也可以是虚拟的线条,如人物的目光方向。比如拍摄一条蜿蜒的山间小路,小路将观众的视线引向远方的山峦,增加画面的纵深感和吸引力。
疏密构图:通过安排画面中元素的疏密程度来营造节奏感。比如在拍摄花丛时,有的地方花朵密集,有的地方花朵稀疏,使画面张弛有度。
1、色彩的基本属性
◆ 色相:指色彩的种类,如红、黄、蓝等。不同的色相能唤起不同的情感,红色代表热情、活力,蓝色象征冷静、深邃。在摄影中,选择合适的色相组合能够确定作品的基本色调。
◆ 明度:是指色彩的明亮程度。白色明度*高,黑色明度*低。在拍摄时,通过控制曝光可以调整色彩的明度,比如在拍摄雪景时,适当增加曝光可以提高白色的明度,让雪看起来更加洁白。
◆ 饱和度:表示色彩的鲜艳程度。高饱和度色彩鲜艳夺目,低饱和度色彩则显得柔和、淡雅。在人像摄影中,根据不同的风格可以调整人物肤色和服装的饱和度,复古风格可能会降低饱和度,而时尚风格可能会提高饱和度。
2、色彩搭配原则
■ 同类色搭配:选择同一色相但明度和饱和度不同的色彩进行组合。这种搭配方式使画面显得和谐统一,具有柔和、舒缓的视觉效果。例如拍摄秋天的枫叶林,不同深浅的红色枫叶相互交织,营造出温馨的氛围。
■ 邻近色搭配:使用色相环上相邻的色彩进行搭配,如红与橙、黄与绿等。这样的搭配既有一定的变化,又能保持色彩的协调性,使画面丰富而不杂乱。比如拍摄日出时,天空中的橙红色与黄色过渡自然,充满活力。
■ 对比色搭配:色相环上相对的色彩组合,如红与绿、蓝与黄等。这种搭配能够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,使画面鲜明、活泼。不过要注意对比色的比例,避免画面过于刺眼。例如在拍摄民俗活动时,人物鲜艳的服装色彩(如红色)与背景的绿色植物形成对比,突出主体。
1、光线的方向和效果
● 顺光:光线直接照射在物体上,使物体表面受光均匀,色彩鲜艳,但立体感和质感相对较弱。常用于拍摄需要清晰展示细节的物体,如证件照、产品照等。
● 逆光:光线从物体后方照射过来,能够勾勒出物体的轮廓,营造出独特的氛围。不过拍摄时主体容易曝光不足,需要进行适当的补光或者曝光调整。例如拍摄人物时,逆光能拍出头发丝发光的效果,很有艺术感。
● 侧光:光线从物体的侧面照射,能够突出物体的轮廓和质感。在人像摄影中,侧光可以塑造人物的面部立体感,在拍摄雕塑等物体时,也能很好地展现其纹理。
● 顶光:光线从物体顶部照射,会在物体下方产生明显的阴影。这种光线在某些特定场景下可以营造出强烈的光影效果,比如在建筑摄影中,顶光可以突出建筑的结构和线条。
2、阴影的理解和运用
▲ 形状和轮廓:阴影的形状能够反映物体的轮廓和形态。通过观察阴影的形状,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的结构,并且在构图时利用阴影的形状来增加画面的趣味性。例如,利用人物长长的影子进行创意构图。
▲ 层次和深度:阴影可以增加画面的层次感和深度感。在拍摄风景时,利用山脉、树木等的阴影可以使画面的空间感更加丰富。同时,适当调整拍摄角度,可以让阴影成为画面中的重要元素,比如让阴影部分占据画面的一部分,与受光部分形成对比。
今天的分享就到这了,希望可以帮到同学们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