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行草书的笔势关系,它与楷书的笔势应该是基本一致的。 但是,它们的笔势形式大多以连绵映带为主,其笔势关系常常是有形的、 外露的,一眼望去便可察觉。外露的笔势关系,往往具有显示性。这种显示性,就使得上下笔画之间产生了导向关系,即上一笔未了是导出,下一笔开始是导入,在这一送一接之间配合要默契。这就像打篮球-样,某个运动员把球传出,另一个运动员把球接住并立即切入,于是就打出了一个战术性的巧妙配合。传出和切入的方法可以千万化,但配合不能有误。写行草书也是这样,笔势之间的导出和导入,方法也可以多种多样,也可以千变万化。如何正确掌握其中的笔势关系,则是书法学习中的关键。接下来以王羲之行书《兰序》为例作分析,不难看出其中的奥秘。
1、连笔取势法
这一类字的写法是”- 笔成字”, 其中的笔势关系特征是“一气呵成”。但是,在“一气呵成”的运笔过程中,要注意笔的提按关系。凡点画要写得实,凡啡点画(即映带过渡,亦叫牵丝’、游丝’ ) 要写得虚。二者之间的区别在于一个是按着纸写点画,一个是提着笔作笔势 (笔在纸面运行时是一种若离若不离的状态)。按着纸写点画是实,提着笔映带出牵丝为虚,这就叫虚实相兼。写点画时按不住笔,写出点画就会不饱满,作映带时笔不提,所出的牵丝就会粗于点画,就会反虚为实,就会本未倒置。因此,尽管行草书中的笔势非常外露,但所写之点画,一定还要保证做到笔笔起迄分明,做到牵丝’细,点画粗。反正,点画与牵丝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,含混不清。
2、翻笔取势法
这一类字的写法是“翻笔成字”, 其中的笔势关系特征是“翻笔映例如,“左” 字的起手短横取仰势,末端提起挑出至长撇起手处,小驻并趁势翻下撇出。 “竹”字的左旁起手撇,在撇与第二 画短横交接处,第二画短横与第三画短竖交接处,都有一种涨墨的痕迹。 这种痕迹表明,在两笔交换时,笔锋并没有离开纸面,只是笔锋轻轻翻转一 下,趁势写出时造成两笔重迭,产生出笔墨较粗、较浓、较圆润的效果。”取” 左旁的起手短横示取仰势,末端亦提起并趁势翻下竖出,右旁两笔交叉时亦采用笔锋翻出的方法。 ”老”字上部-短竖,尖瑞处有一细钩状,乃是短横写出后的翻笔取势所致。
以上两种笔势,皆运用在某一个字内。 在王羲之行书《兰序》中,连笔取势和翻笔取势的方法运用极为广泛,具体可参阅《兰亭序临写心得谈》然而,笔势的运用,许多时候还会在字与字之间显现,这在行草书中尤其活跃。其表现手段亦多种多样。
以怀素草书《自叙帖》为例,有的字与字之间牵连的线条,粗细程度较为接近,它们之间的笔势表达通常是一笔带过,提按之间的反差不太明显。有的字与字之间牵连的线条粗细较为明显,其笔势表达通常是提笔带过,提按之间的反差比前一种较为明显。有的字与字之间的牵连,犹如楷书笔断意连的笔势关系,使得暴风骤雨式的笔势,由动态突然转入静态,以断笔来应对连绵,使线条产生了有断乍续的节奏效果。
在行草书中,笔势表现形式远比楷书丰富得多。然而,要想全面掌握笔势的表达技巧,作为一个书法作者,还必须具备一些先决条件 ,即笔墨功夫必须扎实。悬肘悬腕、立姿挥毫,是最起码的要求。意先笔后、笔力遒劲及心手相印,又是必须具备的基本底蕴。只有笔力遒劲奔放的人,爽爽然有创作激情的人,才能做到笔墨飞动,才能在书法作品中生发出生动活泼、遒丽天成的笔势来。所以,笔墨功夫千万要练扎实。
以上就是关于王羲之草书《兰亭序》中笔势取势的赏析说明。今天关于笔势就讲到这里,如果你还有其他疑惑,还想了解更多书法艺考相关的知识,可以联系我们的在线客服,好学校为你提供一站式免费求学服务。另外祝您书法艺考一切顺利,取得自己满意的成绩!加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