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势,指书画文章的意态和气势。由于书家作书时用笔、结体的不同,使点画在结构中处于不同的位置,由此相适应的用笔规律。笔势,是书法作品中贯穿于各个点画和行之间的,有形或无形的整个关联形式。这种关联形式,被喻之为字的筋络和血脉,是书法作品的生命所在。在书法作品中,如果失去了笔势的作用,其作品一定会缺乏生命力。然而,笔势的存在往往是因体而异的。不同的书体,就会有不同的笔势内容和要求。
那么,到底该怎样练好笔势呢?
一、笔势概念
笔势是书法中用笔的一种方法,它表现出来的是意态和气势,书法中有了这些意态和气势以后,就会显得生动、自然。最早提出笔势是东晋书圣王羲之,《晋书王羲之传》中记载: "尤善隶书,为今之冠,论者称其笔势,以为飘若浮云,矫若惊龙。"意思是说王羲之的隶书是非常好的,其中的笔势如浮云,似惊龙,当然,这是一种比喻而已。但它说明了笔势在书法中的重要作用,似乎能给书法增添了活龙活现的生命力,让作品更加富有观赏力。每一个汉字都有它自身的笔画顺序,在书写中,人们需要沿着这些顺序一笔一画地把它写出来,这些点画通过有机的联系和矛盾的对立统一而形成完整的统体。
另一方面,两个以上的字可以形成混合的、整体的气势,然后展现出完整的章法。假如我们去掉笔势的用笔方法,像是火柴棍堆积汉字一样,那样的话,这个字就很死板,尽管可以辨认,也有一定的实用功能,但总是没有看头。因此,笔势是通过点画与点画之间,字与字之间或行与行之间的内在的形态构成来表现字、行、篇(幅)的气韵精神的载体。
二、研究笔势韵律
笔势是书法艺术的筋脉, -般通过动和静来表现。就动与静而言,篆书、隶书、楷书多以平为主,而行书和草书则以表现飞动为主。书体特征不同,书家风格各异,都是基于势的不同表现。例如在写行草书的时候,这个方法用的是最为明显的,有的用牵丝相连,有的是笔断意连,有的则是”隐藏'着的连接,意思是收笔与起笔的某种"意连"。篆书讲究均衡,忌对称失衡,所占静态成分最多。但它要求静中求动,比如在对称中通过点画长短变化而寓动于静。隶书也讲究均衡平正,多以横向取势,多藏而少露。但这并不排斥其对动态的追求和表现。如点画的开合、伸缩等都是为求得一种动感。这一点我们从隶书中形体扁方的结构,左右舒展的波磷点画上可见一斑。
三、研究书写规律
在行笔时,要利用笔尖的惯性原理,使之产生出节奏之美,这其实就是笔势之美。懂得了这个基本原理后,就会在书写中能较好地把握笔势了。在追求达到笔势的过程中要注意两点,一是记住承接关系。不管是字内还是字与字,这种承接关系能很好地产生笔势之妙。上一画写完,或是上一字写完,不是代表着笔势就结束了。"余音绕梁"、"大音希声"才是书法中的至高境界。二是刻意训练。有些经典的书法作品中,可以很明显地看到笔势的书写规律,例如《书谱》、《出师颂》的用笔就是学习笔势的好范本。
四、多加临摹和练习
比如我们练习王羲之的《兰亭序》, 选择里面一一个“永和九年”的一一个“和”字,要对这个字进行反复的临墓,可以采取各种方法,比如可以把这个字用复印机进行放大临墓。或者可以在放大的字体上直接描写,甚至还可以把这个字用铅笔在半透明的纸上勾勒出来,进行双钩填墨,如果还是写不像,就用尺子量出各个笔画的长度和角度,按照比例去写。通过这样的训练,可以大幅度的提高眼睛对字帖的观察能力,以及眼睛和手的配合能力。可能刚开始练习一个字的时候会非常的慢,这一个字有 可能要练习两个小时、三个小时,有时候甚至两三天的时间,但是只要学会了,书法水平就能肉眼可见的提升。
以上就是关于笔势的练习方法了,希望小伙伴们多加练习哦~如果你还有其他疑惑,还想了解更多书法艺考相关的知识,91选校为你提供一站式免费求学服务。另外祝您书法艺考一切顺利,取得自己满意的成绩!加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