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谓发力点是指在运笔过程中,手臂用力最重之处和锋变最大之处。书法笔法的变化是极为复杂的,尤其是行草书,很难以定量分析。在发力点这个问题上变化就十分复杂。我们发现在传统经典行草法帖中,古人在发力点技巧的运用上是非常有技巧的,手段也是非常多样的。我们分析大体有:常规式(或称经典式)、均衡式和变异式三种发力点的技巧。
一、常规式
主要在笔画的两端和直折处,其发力点相对比较固定。比如汉隶和唐楷比较典型。不管其风格是有多大差异,但在每一笔发力的位置上是非常固定的。凡隶书'蚕头和雁尾'的部位必是发力点;凡楷书'藏入'、'顿收'、'折笔和'钩根'的部位必是发力点的位置。行草书中王羲之、董其昌、赵子昂是典型之例,尤其是赵子昂更趋于经典化,其发力点几乎完全恪守楷法法则。其风格是工整、平稳和娴雅。
二、均衡式
实际上是没有清晰的发力点。小篆一系比较典型, 尤其铁线更为典型。朱耷、怀素的草字也具有明显的均衡发力点的特征。
三、变异式
可能是落在点画的任何部位。相当多的魏碑楷书具有清晰的这点特征。与常规经典式的发力点比较,我们发现,它有的按常规发力点发力,更多的是不按常规的发力点发力。如以撇为例,常规的发力点是在起笔处,极为少见将发力点下移到别处,而北碑撇的发力点可以设在这一 笔的任何部位。
这种发力点的变异会直接造成线形的变异和风格上的差异。故而形成了北碑的一石一格、一石一貌的现象。在行书体系中,在发力点上变异较大较明显的当属米芾、郑燮、王铎和张瑞图。米芾、郑燮和王铎是从常规经典式发力点技巧和锋变中蜕变而来,而张瑞图的发力点与锋异变则走向了另类。
当运笔均衡发力时,锋变小,点画多显长短之别而少重轻之异其节奏也就不清晰明快;当运笔不均衡发力时,锋变跌宕,点画线形变化必然丰富,节奏自然清晰强烈。在评价笔法的好坏高下时,审其发力点是否准确而精到,发力点的变异是否精妙而奇巧,应该是一条不应忽视的标准。因为它可以直接反映出书者的功力和造诣。
好了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“书法艺考生应该掌握的三种用笔发力点”这个问题的相关解答。希望对你有帮助!如果你还有其他疑惑,还想了解更多书法艺考相关的知识,可以联系我们的在线客服,好学校为你提供一站式免费求学服务。另外祝您书法艺考一切顺利,取得自己满意的成绩!加油!